[導讀]男人裝聯合粉紅知己,特別推出本次90後話題。

  編輯+採訪+文字=姜一+許若儀 攝影=池磊 視覺監製=秦文序 攝影助理=陳川 燈光支持=OZINE符號 編輯助理=齊超+李曉方+彥曉彤 特別鳴謝=木馬劇場

  這個世界總是在按照一種無形的規律運轉著,如果說歲月是把殺豬刀,那麼年輕就是一柄雙刃劍——每一代年輕人都會與上一輩人之間產生隔閡,繼而相互刺痛。10 年前這個社會喊出了一聲「80後」,他們被貼上了「沒有責任感」、「自私」這樣的標籤,現如今「90後」們除了「更沒有責任感」、「更自私」之外,送給他們的還包括「腦殘」、「孤僻」、「冷血」等等——這個社會或許並不真正瞭解他們,甚至都不願去嘗試瞭解他們。

  「90 後」們從未得到過一支話筒去發出自己的聲音,而在你即將看到的這個專題中,51個「90後」隨意地坐在你的對面,像成年人彼此之間的對話那樣,平靜地講述他們對於夢想、婚姻、政治、死亡、壓力、責任、父母、性、財富、愛情和人生的理解。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剛剛走進社會,二十歲出頭,血氣方剛風華正茂,好像什麼都懂,什麼也都不懂,不過這些都不重要——我們所做的只是試圖進入一次他們的內心世界,看看那裡到底什麼樣。

90后的声音:《男人装》十月增刊

  《如果,90後》

  文=蔣方舟(出生於1989年)

  編者按:我們本打算請一位最具代表性的「90後」出現在這裡(就好像韓寒之於「80後」那樣),讓他/她跟你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,把那些煩惱不快誤解疑慮都一股腦兒地都倒出來。可是找來找去,還是沒有一個合格的對象——貌似我們現在「90後」的群體中還找不到這樣一個領軍人物,或者說,一個最能代表「90 後」群體的傢伙(當然,如果你非要說郭美美也能算上一個的話,我只能笑而不語)。

  然後,我們找到了出生於1989年的蔣方舟,身爲「80後」尾巴尖兒上的佼佼者和一位非著名當代文學青年,她與「90後」們擦肩而過。其實這在年齡上只是1年的差距,但代界清晰涇渭分明,令她有資本可以站在「老一輩人」的高度上送給年輕人們一些真知灼見。

  我們原本擬定的題目爲「我不是『90後』,但我想說幾句」,蔣老師自己將題目更改爲「如果,90後」,足見其一片赤誠之心,敬請諸公品鑑。

  如果90後不是以「你是什麼星座」作爲交談的開場白,不是以「我是什麼星座」作爲自我探索的開始,那麼他們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討每個人更真實的內心,或者長時間地觀察一個笑容,一個動作,研究某人臉上的一條皺紋。或許可知道人的種類不是十二種,而是更多,就跟人類數目差不多。而自己,跟任何人都難以歸類。

  如果90後不是過於依賴電子終端設備,那麼他們本可以不再宅在家裡,用遊戲裡的光和影,去代替真實世界的陽光和草地;用美劇裡的跌宕與刺激,去代替生活體驗;用社交網絡裡的留言和聊天,去代替走幾里路、穿越幾條街道、費一些周折、揣一些期待,去找一個老朋友。 過多攝入虛擬的愛與痛,只會讓身體的知覺越來越遲鈍。

  如果90後沒有看那麼多炫富和曬貨的生活,那麼他們就會明白,「成功」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標準。輕裘肥馬也好,豪宅美食也好,並不是什麼終極目標:得之,我幸。不得,恨我不是富二代的命。

  如果90後夢想不是在高聳的大樓裡有一個白領的座位,在林立的高樓中有一套商品房,在某個灰濛蒙的大城市有一輛寶馬,那麼本可以說走就走,在任何一個途徑的美麗地方待上一陣,住上幾年,換幾種都想嘗試的活法。

  如果90後更平和灑脫一些。他們會發現,機會的不平等幾乎存在於每個年代,當道的永遠不願主動讓路,前輩永遠吝嗇著自己的資源,而不只是自己趕上了一個坑爹的年代:機會成本越來越高,成功卻遙遙無期;成功的成本越來越高,而回報卻遙遙無期——每個年代 的年輕人都飽嘗過同樣的苦澀。

  如果90後每年可以出國看看,他們也許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有更多清醒,對價值觀有一次梳理和調整,爲激憤的情緒,找到切實可見的道路。而不是指責這個世界太壞,而自己只有變得比它更壞才能夠去適應,或者自我開脫地想:時局太壞,破罐破摔。他們可以去相信一些簡單的真理,堅守一些永恆的善意。邦有道,順水推舟;邦無道,亦可擇善從之。

  如果90後不是聚在自己的小圈子裡,僅僅傳遞同齡人和同類人喜好,那麼他們本可以和老一些、更老一些的人交朋友,聽聽他們經歷和建議,瞭解在自己出生二十年前,四十年前,一百年前的人和世界,而不只是對自己短暫的青春期錙銖必較。他們可以花時間想想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,而不是自省能力極度退化,一聽到外界的評價,就要立刻反彈式的憤怒反攻:「你們有什麼資格評論我們90後……」

  如果90後願意探出頭來,他們會發現,所有對他們的不滿、警惕和失望,其實只是這個世界,想和他們談談。

本文章來至網路:炫生活

arrow
arrow

    時尚美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